第八講.- 1 - 佛教比較評論.

 

   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是印度小王國的王子 (父王淨飯王).  他曾出遊四城門, 親自目睹人生四苦的實況:  (生產之苦), (東門迎見老邁行動不自由的老人), (出遊西門遇見患重病人), (出南門恰遇抬棺送葬的人).  這些事使他感嘆人生四苦, 有一個明月的晚上, 偷偷地騎白馬逃出王宮.  他放棄太子衣冠, 決意出家修行, 擬解脫人生的四苦.  他先進入深山見修道的人, 求問解脫的哲理, 都不滿意.  他決定自已努力苦修而入伽耶城附近的森林中一山洞內.  他坐禪修行, 每日只食果子飲水, 日吃一麻一麥或絕食想得道.  他在菩提樹下靜坐默想, 前後苦修六年.  有一天黎明時, 忽然心鏡照明, 覺悟人生解脫四苦之道(自稱得道)而入「涅盤境地成佛陀 覺悟除去心中的煩惱, 無我, 寂靜達到永久極樂的境地的世界」.  故佛教徒常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 是表現他們信仰的意義. 

 

l         「南無」恭敬信從之意;

l         「阿彌陀佛」變成無量佛 感覺開悟大覺者 達到往西方清靜極樂世界境地 (如日落西山晚霞清靜, 安息之美景).

 

佛教的解脫人生四苦是專靠自已的苦行修道, 以了結生死輪迴之道(. , , , 過去, 現在, 未來, 前世. 今世, 後世 = 因果論).  由於因緣和合所生的因果, 不承認有創造天地萬物的宇宙主宰真神的存在.  他們信世界一切萬物都是因緣而生.  人有無明(就是罪), 所以人生有四苦.  人要求解脫赦罪就要修道(將功補罪), 抑制身心情慾, 以求極樂世界之靜境, 而進入涅盤最高理想境界.  人斷慾安靜, 排除一切人, , , 外來的刺激煩惱, 最後成佛(覺悟者).  人脫離六道(天道, 人道, 阿修羅道, 畜牲道, 餓鬼道, 地獄道 人類和萬物都在此六道中輪迴輪世再生如車輪一般在輪轉), 大覺達到安靜無我境界.

 

佛理是莫名其妙的哲理, 叫人消極苦修, 阻人努力上進消耗時間, 虛度一生而已.  佛理只能徒有智慧理想修行覺悟得道(無我, 極樂境界).  佛徒獨善其身, 對人類社會無積極的貢獻, 只做修行的參考而已, 無實際真理根據可以體驗真理的實際.  佛理說:  「人與人的關係是討債和還債(罪債)的關係」.  前生討債的, 今生要還債, 前世還債的(罪債), 今生要討債.  人類在世有冤仇, 鬥爭, 最好是做和尚, 尼姑, 出家住進寺廟, 逃避現實.  佛徒看破世界的紅塵, 在肉體上苦修克制肉慾, 打坐, 吃素, 念經, 苦待己身, 藉著善行和苦行, 來擺脫六道輪迴是人的哲理, 沒有真神所賜的救贖法.